查看原文
其他

从电影《十八洞村》,思绪悠悠,我想到对苗胞的几种态度……

2017-10-19 章以诺 章以诺的声响


电影《十八洞村》上演了 。故事发生在一个偏僻的苗寨,这里祖祖辈辈靠山而活,抗争贫困。老戏骨王学圻在片中饰演的主人公杨英俊是一位退伍老兵,被“精准扶贫”识别为贫困户却拒绝政府扶持展开。这位年轻时是一名战机维修师,退伍后,放弃去油田当工人而回乡种了一辈子的土地,到头来,却被公家识别为贫困户,确实是很悲凉。

 

下乡公务员发现杨英俊的参军经历后,巧妙的将接受扶贫脱贫视为打一场仗,激起了杨英俊的斗志。在逐个拉杨家的几位堂兄弟入伙的脱贫过程中,他们的观念爱转变,矛盾在解决,传统与现实都搭起桥梁,生活方式上的改变,结局出更多的燕归巢。导演用诗意的电影语言讲述了一个温暖的故事。

 

杨家将为了摘掉十八洞村贫困的帽子,他们开山造田,引进新技术,靠自己的双手,让十八洞村重新换发活力。励志故事,拍得很美,藏得很深,我是看了之后才发现这是主旋律片子。因为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地处武陵山腹地,2013年的全村人均纯收入仅仅1668元。形容其山高路远,穷乡僻壤,并不为过。因赶上现任主席在十八洞村座谈过,大有享受陕北延川知青插队过的村落的待遇。2016年11月,十八洞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公示名单。2017年10月,走向了宽银幕,树立“精准扶贫”的先进典型。


 

苗族的历史

 

欣赏电影之余,不妨温故苗族的历史。早在4千多年前,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以及长江中游以南地区,居住着许多氏族和部落,其中史籍称为“南蛮”的氏族或部落里就包括有苗族先民在内。有人认为古史的蚩尤为今日苗族所尊奉的始祖,故与苗族可能有亲缘关系。

 

有学者认为苗族起源于黄帝时期的“九黎”,尧舜时期的“三苗”。“九黎”是五千多年前居住在黄河中下游的一个部落。后与黄帝部落发生战争,失败后退入长江中下游,形成“三苗”部落。在四千年前,以尧、舜、禹为首的北方华夏部落与“三苗”发生战争,“三苗”被击败。从此,“三苗”部落分崩离析。

也听云南长期接触苗胞的牧师分享过苗胞女子身上的百褶裙,是代表迁徙中经过了千上万水。他们有个心愿是去中原的黄河边看看,就像犹太人要到哭墙的心愿一样。

 

总之,千年的血泪漂泊将苗族逼入今川南、滇东北、黔西北等地,形成后来西部方言的苗族;留在长江中下游和中原的“三苗”后裔,其先进的部分逐渐与华夏族融合。历史上,其发展较慢的部分,商周时被统称为“南蛮”,居住汉水中下游的,被称为“荆楚蛮夷”。后来,荆楚蛮中先进部分逐浙发展成为楚族,建立楚国;后进的部分,继续迁入今黔、湘、桂、川、鄂、豫诸省毗连的山区,成为今日东部、中部方言苗族的先民。

 

今天苗族的分布已经走出地理上的中国疆域,除了东南亚密集外,在欧洲、北美也生活着很多苗族人,带他们到欧美的主要是当年的传教士,数代繁衍,人数可观,还保留着自己的语言和风俗。之前还看到过报道,将他们与犹太人、吉普赛人并列,三大饱含血泪的流浪民族之一。


【记念殉道者王志明牧师链接如下】

12月29日中国王志明牧师殉道43周年之际(王志明等殉道者的荣光隽永)

我曾经写过《右脸左脸》(殉道者王志明牧师)的中篇纪实小说。今年夏天,受艺术家黄于纲邀请,上凤凰凉灯苗寨,更近的与苗胞接触,几天下来,被他们的热情好客感染。因此,对苗胞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关注留意多一些。电影《十八洞村》一上映就去看了。凉灯的日子与电影上重叠。山还是那武陵山,水还是那沱江水一般。山峦、坡顶田,红红的辣椒下饭,稻田养鱼,水井边冲凉、洗衣,夜晚的苗歌如哭如泣。

 

历史上对苗族的逼迫是史实,这不光是某些大汉族主义造成的,当汉族被蹂躏的朝代,苗族也在被逼迫。有历史学家找出蛛丝马迹,正在恢复历史的真容。关键是正视历史,比如南非真相与和解委员会,有真相才有和解。


今天多民族追求和睦共荣已经是中国的大趋势。正在开的大会上说2020年要消灭贫困。如此高度的重视,单单就苗族这一块都有很大的难度。剩下不到三年的时间,太太太任重道远啊!


 

长话短说。看了电影,我想谈谈人们对待苗族的几种态度:

 

1、历史上的逼迫。不管是哪个朝代,基本上是被逼着流浪,或者赶逐到贫瘠的山腰之上、悬崖之上生存。

 

2、当年的插队知青。这是轰轰烈烈的国家层面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去,当然有一定的作用,但伴随知青回乡,苗乡就还是那个苗乡。

 

3、今日的精准扶贫。相信会有电影《十八洞村》中这样的先进典型;但一部分公务员去并不是电影里面那样卖力,多是出来镀金提干,真要实现2020年包括苗疆的全国脱贫,确实还要因地制宜的求发展,绝对没有电影中那么简单。


 

4、生命体验与社会公益。像我的朋友,央美高材生黄于纲自己到凉灯搞创作,已经14个年头,早已融入到苗胞的生活之中。短短的几天接触里,寨子的孩子受伤,他停下画笔驱车赶紧送医院,路上遇见行人,就问要不要载一段,碰到谁都能聊聊。带我在寨子里走动,对各家的情况如数家珍,这样的关系是持久的。他的两个儿子,帐篷里醒来,直奔小伙伴家,在崖边田坎行走,和当地人一样稳健,正是自然的情感,为之动容。当然艺术家有艺术的使命。黄于纲多次以“凉灯——一件作品”蜚声艺坛,这悬崖上的凤凰“凉灯”远比电影里的“十八洞村”更接近真实。


 

另外,就像我们夏天去的民间公益组织,不仅仅是去搞一次给留守儿童做美食、送医疗的活动。后续的关心依旧,建立“关系”,有需要就沟通,筹集资源的民间帮扶,自发的暖心。


 

5、苗文之父伯格理式的态度。这是传教士的态度。1905年,被称为“大花苗”的族系逃到了滇黔川最荒凉偏僻的山区。在那里他们没有土地,靠租种彝族土司地主的土地,过着刀耕火种、结绳刻木的生活。这年柏格理40岁。这个23岁就来到中国的牧师一直希望能像到非洲传道的李文斯顿那样引领一个民族归信。这年冬天,柏格理和几名苗族、汉族信徒到了滇黔交界处的石门槛。他向彝族土司讨要到了一块地。他与人们同吃同住,甘苦与共,他不仅被他们视为老师和医生,还被他们视为在苦恼之时可以倾诉的贴心人,被苗民视为最可信赖的人,以至人们称他为“ 拉蒙”(苗王)。

 

伯格理在他的《苗族纪实》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我曾问过这些最早的来访者,他们是不是像乡下的汉族人常表现出的那样害怕我们。其中一位回答‘我们听到汉人和诺苏人时常谈起羊人!羊人!所以我们第一次来到你们这里时有些紧张。但是,当见到你们后,我们发现你们不是羊人,而就和我们自己的同胞一样。你们和我们是一家人,只不过你们来自很远的地方。’和他们是一家人!在我的生平中还从来没有被给予过如此崇高的赞扬;而且是被中 国最贫穷和后发展起来的少数民族群众认可为一种父兄般的形象,这对于我来说是最大的幸福。成为苗族中的一位苗族人!所有这些成千上万的蒙昧、不卫生、落后、犯有罪过的但又是最可爱的人们,我的兄弟和姐妹们,我的孩子们!”

 

我的朋友阿信大哥是《伯格理传》的作者。印象深刻时谈到伯格理爱苗胞的态度。除了金发碧眼,其他都是苗人。早期为了走进苗人,他们有个习俗,互相掐虱子。为此伯格理也不洗澡,长了虱子,邀请当地人给他掐,而建立了“关系”,到给苗族创立了文字,石门坎当年俨然贵州的文化中心、体育中心。他把这些蒙昧无知、身上散发着难闻气味的人看作是他的孩子们,是最为可爱的人。并且他为自己能“成为苗族中的一位苗族人”而感到莫大的幸福。如果不认识神的爱的力量,这样的情感几乎是不能被人理解的。

 

1915年9月15日,在苗乡长达11年的艰辛创建之后,他离开了这个世界,时年51岁。据《昭通教会史》记载:“柏牧师死于石门。出殡时,苗、彝、汉送殡者有好几百人,无一人不痛哭失声,陵壑相应。创建苗族致丰功伟业,岂但该族戴其德泽,凡我西南教区各族群众,莫不尊之为父。”人们为他捐资修建坟墓,墓地就坐落在一个俯视石门槛的小山坡上。墓碑两边写着“人竟宿于石门,神将赐以木铎”。

 

柏格理生前曾多次向人表示,他来中国的目的是要获得“一个民族的归信”。凭着他对神的信靠,神终于满足了他这个心愿。他日记的编辑者甘铎理说:“当初柏格理并没有选择中国西南为自己的传教领域,倒是它选择了柏格理,然而他立即就将它当成自己的选择,并向云南倾注了他全部的爱心。”耶稣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爱惜自己生命的,就失丧生命,在这世上恨恶自己生命的,就要保守生命到永生。 ”(约12:24-25)今天,更多的国产伯格理继续伯格理那样的事工在苗疆在中华广传福音。阿们!(注:关于伯格理资料,删减整理自百度搜索“伯格理”词条)


 

从电影《十八洞村》,思绪悠悠,我想到对苗胞的几种态度。我特别肯定的是黄于纲、志愿者和伯格理牧师这样的真诚态度。尽管世界第二的经济大国烤着中国,总觉得富裕了,其实更多的问题亟待解决。大事情轮不到我这样的草根去表述。但我个体的体验,还是觉得中国依然是一个农业大国,土地污染的程度令人堪忧。土地的荒芜令人惋惜。这时候,看到电影《十八洞村》,总是温暖的。


十八洞村也好,凉灯苗寨也罢,苗胞们那样乐天仰望,靠天吃饭,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态度早已鼓舞了我。他们的梯田文化从清澈的泉水润泽而来,也给雾霾重重的时代以绿色希望。在希望的寨子里探访,多些关爱他们也就是关爱我们自己。(2017年10月19日 鲁迅逝世81周年)


【温故:章以诺凉灯行六篇】


8月19日:遥远地苗疆凉灯,感受平静的生活

8月25日:凉灯苗寨,有一所希望小学在哭泣

8月29日:教我苗语说“我爱你”的小老师,你们好吗?

8月30日:凉灯苗寨夏夜,我被眼前的一幕震撼……

9月14日:凉灯凉夜,稻花香里的一闪念竟然吃上新米饭

9月16日:凉灯苗寨的孩子们啊,叫花鸡好吃,采荷叶却是……


【章以诺原创自荐】


【永远的记念】九岁中学生韩露安息主怀一周年

火车上传福音的人(奇妙的恩典之旅)

藏獒黑蛋的故事(章以诺名字的由来)

《校花》(酝酿十年才写出的故事)

《声响》《回乡》总序


作者 | 章以诺

⊙微信公众号:

    1、章以诺的声响 ID: zhangyinuo2014

    2、快手笔ID: zhangyinuodekoubei

⊙媒体转载请联络章以诺的微信:

       Z13592742869


注:加微信的人多,定期按照“立界原则”清理;

这是对基督徒立界线添加微友的三条原则:

1、不关闭朋友圈是诚

2、关注此公众号是挺

3、请偶尔转发以支持

(非基督徒添加,至少请遵守第一条)

⊙转载务必注明作者和来源公号,请勿擅自修改文章内容

原创福音文字写作不易,章以诺为此持续“天天谈”;请转发同工:叫传福音的靠着福音养生。(林前9:14)凡我所行的,都是为福音的缘故,为要与人同得这福音的好处。(林前9:23)其他支持章以诺福音文字写作的方式——支付宝:13592742869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